阅读历史 |

下章(92 / 116)

加入书签

。请你先跟令亲去商量了再说。”

“好!”

“那么,我下午等你的回音。”

辞出仁钱会馆,詹善政一面走,一面将整个事件又重新回想了一遍,认为很难劝得小白菜回心转意。

因为她之想出家,蓄志已久,而此番又并非受了什么外界的刺激使然,而是真的一心想忏悔宿业!她自己觉得过去受苦,是因为发誓出家,口不应心,欺骗了菩萨所得的报应,然而,又何敢一骗再骗?

回到客栈,自然是先跟他姐姐说知其事。

杨太太当然很惊讶。不过脸色有很明显的变化,先是困惑,继而平静,终于为难地久久不语。这使得詹善政很奇怪,怎么样也想不出她为难的原因。

“有句话我很难出口。”杨太太说,“我要说了,人家一定以为我是私心。”

“跟我说有什么关系呢?”

“我倒觉得她既然有了这个一了百了的打算,就不应该再去打动她的凡心。”

对这个说法,詹善政大出意外,“到现在为止,只有姐姐你一个人赞成她出家。”他说。

“一个人的话不见得错,大家都说的话不见得对。”杨太太冷冷地说,“我自己觉得旁观者清,并没有什么私心在内。”

“姐姐你不必多心!我知道的。”

“你知道,别人不知道,所以我还是避避嫌疑的好!”

这使得詹善政很困扰,怔怔地望着姐姐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“我不过问这件事,你自己去问你姐夫,随他自己意思做好了。”

名为不过问,实际上已经过问了,而且做了决定:不赞成这件事。詹善政知道又遭遇了麻烦,心里非常烦恼。

“怎么?”杨太太见他不开口,反而问他,“你有啥为难的地方?”

“我当然很为难。”詹善政懒得再用心思,实话实说,“第一,你明明不赞成去劝小白菜的,我不好多事;第二,就算我多事,跟姐夫去说了,他一定会问我,先跟你说过没有,我没有办法回答他。”

“你用不着为难,我跟你说明白好了!第一,是我叫你去跟他说的,这件事不与我相干;第二,他问到我,你说我不知道这件事。”

“没有你的同意,姐夫不敢去的。”

“如果他真是这么说,你再来告诉我。”杨太太说,“我自有办法让他去。”

“这样说,我就更不必多事了。”

这姐弟俩心思都很深。在詹善政想,杨乃武之不敢到大悲庵,能不能劝小白菜,关键都在他姐姐身上,既然如此,何不她直接采取行动?

意会这一层,杨太太好好想了一下,觉得弟弟的话很有道理,便毫不含糊地说:“好!这件事交给我。”

詹善政得此承诺,有着如释重负之感。不过,赵司事那面还有交代,因而问说:“我怎么去回报人家?”

“不是说下午给他们回音?”杨太太说,“你多带点零用钱在身上,出去逛逛散散心。过两个钟头回来,我就有回话给你了。”

“好的。”詹善政起身就走。

“慢慢!”杨太太又拦住他,“大悲庵在哪里?”

“我也不知道。只说离刘家不远,要请赵司事带了去。”詹善政又问,“姐姐,你自己要去劝她?”

“不一定。”

詹善政不再多问,扬长而去。

杨太太先得静静地想一想,她有把握可以促使丈夫去劝小白菜离庵回刘家。不过,对于这件事的后果,她要考虑,不能只为自己博个贤惠的名声,强作解人,将不可能的事,很勉强地变成可能,为将来留下很多麻烦与痛苦,那就太不理智了。

在诸般考虑中,最重要的一点是,丈夫对自己怀着歉疚之心,只要一谈到小白菜,先就惊慌失措了。

在这种情况之下,不但无法让他说心里的话,甚至平静地交谈都不可能。

既然如此,则就可想而知,要丈夫听从自己的劝告,到大悲庵去走一遭,也是不可能的!

因此,她想到弟弟的话,问她是不是打算亲自到大悲庵去劝小白菜,离庵回家。当时以为他的想法有点怪,此刻思量,倒不失为办法之一。

此外,还有一个办法,直接上刘家去看刘老太太与沈媒婆,表明自己的态度,如果能有让小白菜回心转意的法子,她乐于出力。这样做法,光明磊落,十分正派,她觉得很可以一试。

不过,她很冷静,并不钻牛角尖似的,只朝这一条路去想,各种可行的主意,如何进行,一个一个在心里提出来考量。最后得到了两点结论:第一,自己要插手管这件事,少不了用沈妈做助手;第二,不管怎么做,先得跟弟弟商量好。

于是,等吃过午饭,杨乃武休息时,她先将沈妈带到詹善政那间屋子里,把这件“新闻”告诉她,顺便听听她的意见。

对于小白菜的一切,沈妈仅知道她与她婆婆已为刘家所收容,不久带回浙江。至于刘老太太的那番好意,以及詹善政在私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